據國外媒體報道稱,谷歌秘密研究部門Google X神經網絡項目“谷歌大腦”(Google Brain)團隊日前證實,AI系統(tǒng)間不僅僅可以相互交流,甚至還可以對交流的信息進行加密。
谷歌大腦團隊研究人員馬丁-阿巴迪(Martín Abadi)和大衛(wèi)-安德森(DavidAndersen)在一次對外展示中表示,神經網絡的確可以自行開發(fā)出簡單的加密技術,以確保消息不被第三方竊取。
在他們展開的這一實驗中,人工智能系統(tǒng)不需要輸入任何特定的加密算法,僅僅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就能開發(fā)出簡單的加密技術。雖然他們所開發(fā)出的加密技術同目 前人類設計的加密系統(tǒng)相比還非常簡單,但無論如何,這一實驗的結果還是非常令人興奮的。而研究員也指出,“理論上來說,神經網絡并不擅長于加密”。
據悉,谷歌大腦設計的這一實驗中利用了3個神經網絡,它們分別被稱作Bob、Alice和Eve,且它們每一個都在這一AI交流系統(tǒng)中有明確的定位。比如,Alice的工作就是向Bob發(fā)送加密信息,Bob的工作是試圖破解Alice發(fā)來的加密信息,而Eve的工作則是試圖竊取并解碼這類消息。
為了確保Alice發(fā)送的信息擁有足夠的保密性,Alice和Bob還被輸入了預先確定的一組解碼數字作為消息加密和解密的密鑰,而沒有這組密匙的第三方(包括Eve在內)都無法理解這段信息的真正含義。
在試驗剛開始的時候,這些神經網絡在發(fā)送加密信息時候的表現(xiàn)都非常糟糕,但隨著練習的深入,它們的表現(xiàn)也越來越好。比如,Alice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加密策略,而Bob也學會了如何解密。在進行了大約1.5萬次的試驗后,Bob終于成功將密文轉譯為了明文。
不過,對于16位二進制數字的解密,Eve平均只能解出其中的8位。此外,只要Alice和Bob更新自己的加密技術,Eve的成功率便會大幅下降。這也就意味著,Eve的解密在很大程度上依舊是在碰運氣。
而且,谷歌的這一研究結果已經被發(fā)表在了主要刊載正處于同行評審過程中新論文的專業(yè)網站arXiv.org上。
“這種規(guī)模的神經網絡試驗只有在最近幾年才成為現(xiàn)實,因此我們仍舊處于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世界中。”數據加密企業(yè)PKWARE專家喬-斯特諾斯(Joe Sturonas)說道。
可以肯定的是,想讓人工智能加密達到和人工加密一樣的復雜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無論如何,他們已經開始這樣的嘗試了。